导语:无色素痣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局部色素损失。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病人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躯干、小腹、四肢末端有一个连续的、不变的白点。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如有必要,可进行自体表皮移植。
01患上这种疾病的患者,其患病的病因症状需要多做了解
(一)病因概述
这种疾病的原因尚不清楚。根据先天性疾病,没有家族史,损伤局限于一侧,有学者认为无色素痣是一种基因异常,或与黑素细胞聚集和迁移障碍有关。
(二)基本病因
这种疾病的原因尚不清楚。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显示,白斑处有黑色素细胞,但无树突,成熟黑色素细胞明显减少。
(三)症状概述
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在患者的相应症状下,主要表现为体积小、面色苍白、局部低色斑,常发生在躯干、小腹等部位,通常沿神经节分布。
(四)典型症状
1、发生的时间
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
2、好发部位
良好的体毛在躯干、下腹、四肢近端、面部、颈部也会受到影响,多位于身体的一侧。
3、皮肤损伤特征
(1)皮肤损害往往沿着神经节段分布,在四肢和躯干呈条状或带状。
(2)局部呈现不同大小、苍白、局部着色点,且不完全脱色,状态模糊而规整,有时边缘呈锯齿状,周围几乎没有色素增殖晕。
(3)由于太阳照射在正常皮肤周围,所以夏天白斑较明显,但冬天或白皙皮肤的白点较不明显。
(4)有时可能会有一种淡棕色的小米混合物,扁豆状斑点,但没有色素沉着。
(5)伤害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而相应地增加。
(6)脱色区域的色素无法再生,皮肤损伤将持续终生。
(五)伴随症状
如果三叉神经占优势区的损伤分布于神经发生症状和癫痫有关,则脱色区头发颜色会随之减少。
02患上疾病的患者,应该如何进行检查治疗,值得我们注意
(一)预期检查
医生将首先进行体检、观察皮肤状况并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可对病人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如有必要,可对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以确定其受损情况。
(二)医学检查
1、视临床情况而定
医生观察无色素痣的位置、范围、大小、形状、颜色和分布情况,掌握皮肤病变的基本情况。
2、触诊
医生会先消毒双手,触摸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了解无色痣的质地、硬度、无压痛等。
(三)病理检查
皮肤组织活检的理想部位皮肤病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排除其他疾病。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显示,表皮指甲发生了扁平突变。黑素细胞数量正常,但树突发育不完善,粗短,DOPA反应减弱。黑色素体大小正常,但数量减少,部分消失。你可以看到黑素细胞缩成一个圆圈。随着斑块的异常浓度和转移,角质形成细胞中黑色素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真皮的上皮细胞没有增加。
(四)其他检查
如有必要,应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以确定病人是否有任何神经损伤。
03患上疾病的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诊断,值得我们注意
(一)诊断原则
根据这种疾病的特点,即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的单侧、有限或系统化的变色损害,持续一生,一般可以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是否有局限性或节段性白癜风、斑驳性疾病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1、局限性或节段性白癜风
白斑脱色完成,界限清楚,白点边缘或中心常常可以看到色素再生现象,得病。
2、斑点病
与无色素痣一样,白斑的大小相同,并能持续终生。斑驳病有家族史,常呈双侧分布,额部有白发。有时很难区分无色痣和斑块斑驳,尤其是没有白头斑驳伤,但两者的病理变化是不同的。
3、贫血痣
先天性白斑,出生时较多,即由于毛细血管的光斑不正常,摩擦时影响皮肤的部分白斑仍然如旧,因此可以与黑色素痣区别开来。
(三)治疗原则
这种病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对于有美容需要的患者,可使用面霜等遮盖物,或可进行自体表皮移植手术,能有效改善外观。
(四)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美国的要求,可以进行自体皮肤移植手术,即取下自己的皮肤,移植到受影响的部位,以改善其外观。
(五)其他治疗
患者也可以尝试单频准分子紫外线照射疗法。
(六)治疗周期
该病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患者需要进行自体表皮移植手术,其治疗周期受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影响不同,可能有个体差异。
04患病的患者,除了需要及时的治疗,良好的护理也很重要
(一)心理护理
由于皮肤损伤是永久性的,可能会使患者有抑郁、自卑、焦虑的负面心理,这时患者应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倾诉自己的事情,缓解消极情绪;同时应注重学习或工作,增强自信心,摆脱自卑感。
(二)生活管理
1、保持整洁、干燥和温暖的居住环境,避免潮湿。
2、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注意保暖防寒,及时增加或减少衣物保湿,预防感冒。
3、内衣选用纯棉面料,避免摩擦肌肤。
(三)饮食管理
通常没有其他特殊的饮食限制或建议。每天可以合理饮食,吃得清淡,容易消化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
结语:本病皮肤损伤的患者大多能随着身体的生长按比例增加,且不会消失,除了一般的预后良好,没有其他异常;但少数患者可能伴有神经症状,如大脑发育迟缓、癫痫等。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皮肤护理,同时保持心理状态,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帮助病人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