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青铜器藏品欣赏
TUhjnbcbe - 2023/6/14 19:29:00
北京白癜风价格 http://www.znlvye.com/

木雕鉴赏

快来加入我们吧!传播木雕木文化知识、普及木材鉴赏要点,以及最专业的木雕木匠工艺素材分享,全方位资源共享平台。

我们在木雕鉴赏等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黄铜冶炼技术的文明古国,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环就是冶炼而成,距今年。

中国的青铜冶炼掌握的也较早,目前我国最早的冶炼青铜器为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也有年。

台北故宫典藏的青铜器光芒四射。毛公鼎、散氏盘等都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是在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出土的,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这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

颂壶

西周晚期(Ca.9th-8thcenturiesB.C.)

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

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形制庄重、纹饰瑰丽,腹呈椭方形,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此类形制硕大的方壶流行於西周晚期。

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蛟龙纹为饰,圈足与壶盖则饰垂鳞纹及窃曲纹。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花纹一反主轴中线、两两对称的铺排,而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

颂壶口沿内环壁上及盖口外壁四周铸铭151字,两处铭文的内容相同,记录着“颂”接受周王册命掌管成周洛阳仓库此一职务的过程。

而这件壶则是典礼完成后,“颂”为颂扬天子的美意,及荣耀先父母龚叔、龚姒,表达未尽的孝思,并祈求家国康乐大福、周王万年长命而作。

颂壶铭文对西周的册命典礼记载详备,可以和《左传》僖公28年传等文献上所叙,互相印证;

“颂”纪念父母,这种慎终追远、父母同祀的情况,亦可以和《礼记·祭义》所言互相印证,所以颂壶为研究西周礼制的重要史料。

宗周钟

西周晚期(Ca.9th~8thcenturiesB.C.)

商代,钟形乐器大多数是口部朝上,钟体用长柄支起后再敲奏;西周开始,渐渐改为钟口朝下,钟柄加环悬挂而奏,成为惯见的“甬钟”形式。宗周钟便是甬钟的代表。

宗周钟外形上最大的特征,是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极尽华丽醒目。此钟音质浑厚宏亮,有宗庙庄严气概。

宗周钟的铭文自钟身正中起读,接着左下角,再转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约字,是商、周单件钟铭最长者。

铭中因为有一个人名可与周厉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为周厉王之器;铭文大意为:厉王时有南方的濮国,大胆来犯周土,厉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巩固疆土,挥军攻敌,直追到濮国都城,濮君只好派使者来迎,表示臣服。

同时,南方及东方的26个邦国代表,也随同朝见。厉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佑,特作此“宗周宝钟”,并祈求先王们降赐子孙福寿,安保四方太平。

散氏盘

西周晚期(Ca.9th~8thcenturiesB.C.)

散氏盘的造形、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矢两国土地纠纷的事。大意是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

和议之时,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

矢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下,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券约。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

散氏盘流传有绪,根据张廷济的〔清仪阁题跋〕等数据,散氏盘在康熙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嘉庆十一年由鹾使额勒布以重价购得,十四年进贡内府。

根据考证,十四年乃嘉庆皇帝五十寿辰,当时曾申命臣子不准进献珠玉等物,但书册字画等文物却是准许呈进的。由此可知,额勒布进贡散氏盘,是为嘉庆皇帝的生日贺礼。

散氏盘腹部饰夔纹,间以三浮雕兽首,高圈足上饰兽面纹。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是典型西周晚期铭文的风格。

毛公鼎

这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

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本院典藏并展示。

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春秋蟠纽特钟

高95公分,口径长∶52公分

本馆所藏的春秋螭纽特钟,为民国十二年九月五日于河南新郑县城李氏园中出土,不久随同出之八十九器,在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

后因政府迁台,计有二十二件新郑铜器运到台湾,民国四十五年由教育部交本馆整理展览。螭纽特钟的出土地河南新郑县,在春秋时是郑国国都,在新郑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器,应属郑国器物。

依据考古记载,推论郑国地所生产的铜器代表中原文化系统的风格。这件螭纽特钟曾被容庚记录于商周彝器通考下册,定名为两头兽纹钟,说它「直悬平口」,与侧悬于口的编钟,在形制上大有分别。

而所谓特钟,因为单悬,大都只有一件,但新郑古墓竟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四件,是考古学者认为不可解的;而这件螭纽特钟,便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被称作特钟或称为铜、钟,一般而言,它的体型比较大,上面有悬纽而于平,挂起来时是直垂,下沿与地面平的样子。上面的悬纽,以螭纹为主,所以称为螭纽特钟。

螭纽特钟虽然没有铭文,但钟身纹饰,以粗疏的蟠虺纹布满下方,而蟠虺相互蟠缠。虺身钩线,具有春秋时代的纹饰特征。

春秋云龙罍

高∶40.5公分深∶57公分口径∶29.5公分

腹围∶.5公分重量∶17.5公斤

云龙罍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冢,形制为歛口、短颈、宽肩、浅腹、圈足、球状,原葬于墓穴南端偏西处。亦名龙形四耳尊。

是用「分铸法」铸出复杂之蟠龙衔耳。四耳间隙处、有四圆形疤痕,原贴龟目纹,恐已脱落于墓坑;龟目象征明察之意,故又名龟目尊。

此器重要在于纹饰,所谓四龙耳,是在肩部的龙耳饰,双龙耳饰由向上「方形」身躯的龙,和向下「圆形」身躯的龙相蟠纹,向下者龙口衔环。

双龙身上纹饰各自不同,方形龙用前期三角细涡纹,圆形龙则饰以波状鳞片纹。器腹上半是云龙纹,中段是蟠虺纹,即罍肩上之龙纹纹饰用C、S、L等字形不同的龙纹六作三方连续式蟠纹。

龙首都为正面,身饰复叶状及环鳞状纹,地填以小龙纹。腹中上部为带状双钩尖凸组成的蟠龙纹,空地填以云雷纹。腹最下段饰垂叶形窃曲纹,由叶状双钩尖凸线组成。

罍为酒器,亦为盛水之器。此器初定名为周云龙瓶,因为罍为礼器,用以盛酒,瓶为常器,用以盛流盐(盛醋肉酱),因此有别,马衡因而更名为周云龙罍。

此器制作精巧,铜锈大部翠绿,间有红锈如朱,黑斑如漆,锈色斑斓,为古艺术品中之珍品。

春秋蟠龙方壶

高∶90.3公分深∶57公分

外∶36x31.5公分口径∶19.8x14公分

长∶二尺八寸重量∶49.公

此器由河南新郑郑冢出土蟠龙方壶一对,形制为长颈、束腰、垂腹、圈足、敛口外反、宽口边饰不规则、乳丁纹,历史博物馆存其一。

为青铜质,绿锈坚实,斑驳瑰丽,壶盖上是仰帽式细密蟠璃纹镂空雕饰,盖外壁系带状细密双八字蟠璃纹。

上缀乳丁,作三角折线式安置。壶颈部上为山形双钩虺纹为主,上下配以C字转尾虺纹,颈部左右各有一大形龙耳饰。底座为双龙伏底,虎形龙饰为本期纹饰之特征。

方壶者,为尊卿大夫而设,制作华美,非他器所能比拟。壶有盛酒与盛水之功能,盖壶乃酒器,如瓠象形,匏曰瓠,匏瓠转注,形别意同,故匏瓠相通。

壶形如瓠,故以壶代瓠。蟠龙方壶,初名蟠龙尊。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箸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周礼方尊中有壶尊,即壶形酒器,尊壶异名,实同用也。

商代早期/兽面纹觚

通高14.9公分重0.4kg

近年来铜礼器的时代,已被考古学者向上推前至夏代晚期,约当公元前十七世纪前后,也就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来,历年在黄河中游地区所出「二里头文化」形拙、纹简、器薄、工粗的铜器。

商代早期的铜器,则以河南郑州二里头岗出土的铜器属「二里岗期」者为代表。

觚属礼器中的酒器,盛酒用。本器正是「二里岗期」粗腰觚的型态。

本觚的腹部,饰有带状而前后相同的兽形纹,其形中央作兽面,躯干左右平张,如一头双身状,上下作二分法,其上是背脊及上卷尾,其下是腹部与足,整体平雕式图案化的简单形动物纹饰,可能是牛的变形。

在三五○○年前的艺术家,能将动物的形态,经过写实的描绘,再予变形简化成图案纹饰,其创作求美的心路历程,诚非一蹴可几。

殷墟中期/蟠龙纹盘

高16.3公分 口径43公分

圆腹圈足,足下有外凸圈足座。盘面饰龙纹蟠绕于中心,蟠龙周边有鱼纹、夔龙纹及鸟纹围绕。盘外面上层饰夔纹,上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圈足上饰俯首夔纹,下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

纹饰在盘面的布局与母题基本上与妇好盘(M5:)近。盘外有一小环及二小环,各对准盘面大龙首的上下鼻梁,共形成一中轴线。与之相交的另一中轴线,左右上下有兽首。

考古资料显示,商代墓葬出土有水器盘者并不普遍,在殷墟中期时它似局限在稍大型且铜容器较多的墓葬。

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亚丑方簋

器高18.4公分

在青铜礼器中,簋是用来盛食黍稷的容器。一般的簋形器为圆腹、圈足,而本器为罕见的方形。

器表的花纹,由上而下:口沿为窄身夔纹,腹饰兽面纹,高圈足上饰宽身夔纹,皆以雷纹衬底。器两侧有环耳,以兽吞食鸟身造形。

兽含鸟环耳的装饰意义至今不明。此对具立体感的环耳与伸出口沿界外的脊互相呼应,这种塑形的外张性是商末周初青铜器装饰风格上的一项特征。

长方腹及足,腹壁曲线方直,稜角毕露,并在每片范的合范部位饰有厚实钩状棱脊。

这方簋甚罕见。颈及较长方的一的器足皆饰夔纹,较窄的一面的足部则饰鸟纹,腹饰兽面纹,皆有雷纹衬底。饰兽首衔鸟,下有垂珥弄饰以鸟足。器与耳铸接处有一环溢出的铜液,为二次铸造。

铭文亚丑在器底正面,文字纤细,X光片显示;全器铭文系由三种不同铭文接补,第一种为大亚字形中间有字,下半部份则由另一残片所接补,为第二种铭文。第三种铭文即目前所能目验的「亚丑」族徽,与前两种部位垂直

新莽/嘉量

高25公分本

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为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特别在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命人依照当时的大学者刘歆的考订,铸造了这件量器,目的是以它作为全国各地称量五谷等容器的标准,因此以青铜铸造,以示传之久远,永垂典,并且定名为「嘉量」。

而铸于器表上二百一十六字的铭文,则详细的记述了铸器的缘由,以及各部位的容量及尺寸等等,全器一共分作五个量体,中央之圆形主体,上部为「斛」,下部较浅者为「斗」,右耳为「升」,左耳上部为「合」,下部为「龠」;

二龠的容量等于一合,十合等于一升,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斛斗与斛及合与龠,在度量时要反转过来才能使用。

由是可知,在当时合、升、斗、斛之间,已是以十进位来计算的。根据实测,斛之容积为二○一八.六六立方公分。

另外,由器表铭文与实物的比对,得知当时一尺的长度等于今日的二三.○八八七公分,其他可由此类推。因此在作为一件标准量器之外,它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父戊鼎

殷墟晚期(12th-11thC.BC)

带耳高45cm器高36.3腹深23.2口径35.5cm,重17.15公斤。

立耳、腹宽深、柱足鼎。形制特点近似安阳后冈圆殉坑的。

颈饰有雷纹衬底的复层兽面纹,鼻中间有鼓出稜脊。足饰无雷纹衬底的兽面纹,鼻中间有鼓出稜脊。

铭文父戊。

器底以三足为中心,形成细阳线三角形。三角形内侧则有细阳线的浅浮雕的近似「龟纹」,此龟纹腹部饰以方格纹,余则以简单的线条描绘头、及手、足。与江西新淦假腹盘底阴刻的龟纹近。

牺首兽面纹圆口方尊

殷墟中、晚期(13th-11thC.BC)

高44.9cm口径43.5cm

大口、圆脰、方形腹、方形足。此方圆共现一器形制极特别。

脰饰弦纹,肩上夔纹正装饰在形制上由圆到方的转折中,因此纹饰单位形成不规整的上圆下方的四方形。

腹部饰兽面纹,兽鼻犹如蛇首,有鼓起的双眼,罕见于安阳。方形腹的四个角落鸟纹为高浮雕。

全器四面腹部蛇首形鼻兽面纹的蛇首鼻亦采高浮雕手法,内里呈凹陷。肩部立雕兽首与器身有铸接痕,可能是二次铸造。

兽面纹爵

商前期(16th-14thC.BC)

带柱高14cm流高13.6尾高13.4器高13.3腹深7.5立柱高1.1流尾长15.2cm流口宽0.9厚0.3(单位:公分)重0.26分斤。

此器纹饰与形制呈现二里冈时期风格:腹饰简单的兽面纹,细线浅浮雕,线条纤细。是二里冈时期两种花纹表现技法之一种,罗越归为第一种风格;

花纹稀疏,器身扁平,立柱短,在流口之间,柱钮呈钩状,流口窄,口缘呈阶状,器底平,器底有烟熏痕迹,可能经过实用。风格与河南中牟黄店爵及郑州爵相近。

兽面纹觚

殷墟中、晚期(13th-11thC.BC)

高31.7cm口径17.2cm

脰饰蕉叶兽面纹及蚕纹;腹饰兽面纹;足饰俯首夔纹及兽面纹:主体花纹鼓出器表,有雷纹衬底,腹与足各有稜脊背四条。高圈足、口缘极外张,形制纹饰与西北冈M,R,R近。

铭文部位在二条加强筋之间,器底有铭。

兽面纹壶

殷墟中期(13th-12thC.BC)

高39.5cm口径19.9×15.7cm

S型腹壁曲线圈足贯耳壶,全器纹饰满装。复层花纹。腹部上层饰夔纹,足饰回首夔纹,余为各式的兽面纹。

全器形制与纹饰与小屯MR壶、河南新乡出土的壶及妇好壶近。

乳丁纹簋

殷墟中、晚期(13th-11thC.BC)

高18.8cm口径26.7cm

直腹圈足稍外张的无耳簋。全器纹饰满装分成三层:颈饰圆涡纹与四瓣花纹相间,此层主体纹饰呈浅浮雕宽面,余为浅浮雕雷纹衬底,为主体纹饰与雷纹浮雕面等高的风格。

颈饰乳丁斜方格纹,除高突的乳丁之外,斜方格纹为宽带浅浮雕。圈足则饰宽带浮雕夔纹,并有圈带纹为边饰。

兽面纹钺

殷墟中期(l3th-l2thC.BC)

长20cm刃线宽13.5cm

带肩器身,腰线呈内凹形,内扁平,使得木柲得以夹住扁平内以使用。这类器制在商后期已分别出现在河南郑州及湖北盘龙城。

到商后期安阳一带密集出现,并发展出与身份有关的现象。器身上有兽面纹,兽面纹利牙向着刃线。没有刃线的两边有钩状棱脊。内上有松绿石及孔雀石镶嵌的兽面纹。

亚丑父丙角

殷墟晚期间(12th-11thC.BC)

带盖高(盖上兽角)23cm流尾间距约18.3cm

前流后尾有盖平底无柱「角」。全身满装密集细线浅浮雕兽面纹,器腹中间上有浮雕兽首,口下吐出长条状如兽「舌」,上饰有细钩纹排列。

此舌形且见于器腹两面交接处的两端。器盖前有高浮雕叶形耳兽首,耳上满装纹饰,亦为细线浅浮雕的云雷纹,中间有近似「兽舌」装饰者,中间有一环钮,便于提举。器上有兽首,阴与盖腹内有铭文三字,乃亚丑族祭祀父两者。

亚丑诸(女司)方尊

殷墟晚期(12th-11thC.BC)

高45.7cm口径33.7cm

方形尊。全器腹壁曲线分成四个转折,口缘外张,同肩部内缩形成脰部;由脰部又向外斜出形成肩部;肩部向足部平直而下,形成腹部;腹部稍外斜形成足部,形成多转折、棱角毕露的器制。

随着脰、腹、足三部分合范部位的高鼓的平行棱脊,更加强其方转的转折感。

肩部放置八个立体兽首,掌状耳浮雕兽首及卷鼻象浮雕兽首相间。脰部及肩部共有纹饰三层,以回首夔纹为主要纹饰。

脰部饰蕉叶纹中有直立的夔纹,蕉叶纹下有回首夔纹。肩部饰八只回首夔纹。此器风格与安阳郭家庄M方尊近。铭文两行八字,为诸作太子宝贵的彝器,为亚丑族铸器。

亚丑方彝

殷墟晚期(12th-11thC.BC)

带盖高23cm口径13.7x10.7cm

长方形器腹、圈足及器盖。器颈与圈足各饰夔纹,腹饰兽面纹,皆为复层花纹,器盖饰兽面纹,风格近妇好方彝。盖有阳铭「亚丑」,器底亦有亚丑铭隐藏在锈中。

亚丑方鼎

殷墟晚期(l2th-11thC.BC)

带耳高21.3cm口径13.5x16.4cm

方腹,腹足皆有钩状棱脊。颈饰鸟纹,鸟纹高鼓,下有雷纹衬底。腹饰尖锥状乳丁及钩连雷纹,足饰复层兽面纹,下有二行弦纹。

器耳外侧饰有单层浅刻夔纹。亚丑铭文在腹壁,与河南安阳出土的父己方鼎的形制大小及纹饰皆极近似,唯腹上钩连雷纹形状稍异。

木雕鉴赏

快来加入我们吧!传播木雕木文化知识、普及木材鉴赏要点,以及最专业的木雕木匠工艺素材分享,全方位资源共享平台。

我们在木雕鉴赏等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青铜器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