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颜色不会都以均匀形式出现,古人很早就会发现这一点。在陶瓷釉色的追求中,斑状釉色的出现可能是个偶然,但追求变化,追求自然的主观愿望,使古陶瓷的偶然最终会走向必然。
黑釉蓝斑拍鼓唐色斑在陶瓷上的出现意在打破传统的平衡。单一色泽的陶瓷在某时刻会让人略感疲惫。追求色泽变化,尤其是自然的色泽变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工匠们的愿望。将此愿望付诸实施时,古代工匠或许摸索了许久,但不论多久,当其愿望最终成为事实时,才让古人发现,原来陶瓷可以具有另一类审美。
黄釉绿斑席纹执壶唐黄釉月白斑双系罐唐中国古典美学中包含着一种纯朴的内容,强调美的自然属性,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将自然界中的斑状现象,如蓝天之白云,秋林之红叶,提炼出来,变成一种人为意向,陶瓷无疑提供了一片天地。瓷之色的均衡追求,在有意无意之间,在人工天成之间,不经意被打破,形成另类审美的同时,平添了一分生动。
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隋以前的陶瓷色斑作品没有成熟又形成气候的。青釉点彩作品以西晋点褐彩为发端。这类点褐彩作品,除极少数外,大都呈规律状分布,仅是点彩而已,未形成“斑”之概念。青釉点褐彩工艺仅以点状存在,但无疑启迪了后世色斑工艺的出现,这一过程用了几百年时间。
黑釉蓝斑罐唐青釉点褐彩作品在江南出现并非偶然。江南土中含铁成分明显高于北方,在青釉烧造中稍不留神就会污染作品,成品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褐色瑕疵。当这一瑕疵被工匠发现又巧妙地利用后,一种新型的装饰意识出现,这就是点彩。点彩与色斑尚有一段差距,这个差距是“彩”还算是纹饰,而“斑”则摆脱了纹饰,与釉底色平起平坐,成为另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识。
黑釉蓝斑执壶唐这个审美意识来源对中国工匠来说很难偶然生成,受外来影响的可能性最大,否则没法解释色斑陶瓷作品在唐代风行的原因。唐以前,无论陶与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偶尔几件类似作品明显可以看见其装饰出发点不同;故宫博物院的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盘口四系,标准东晋器物,浑身满布褐斑,形态略有自然形成的差异,流淌状明显。这只壶的斑面积虽较常见点彩作品为大,但仍未能摆脱点彩的特征,整齐排列,数量较多,所不同的仅是随意些,点稍大如斑而己。摆脱点彩的特征,整齐排列,数量较多,所不同的仅是随意些,点稍大如斑而已。
月白釉褐斑大罐唐入唐,色斑作品大增,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在唐代南青北白的主体形式下,色斑似乎只属于产品地域性特点,在河南地区集中出现。不排除唐三彩作品对其产生过影响。唐早期三彩大多是单色作品,中期以后相溶性很好的色斑作品开始出现。这类作品还是梦幻般的色彩追求,整体釉色还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偶尔有与色斑作品雷同的产品出现,例如故宫博物院藏黄釉席纹绿斑执壶,其色斑块大量少,区区几块装饰,已使此壶生动起来。但唐三彩此类作品不算多见,没有形成主流,也不是唐三彩作品长处所在唐色斑作品首推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