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李娜的成功在于职业化取代举国体制
2014澳公开赛女单决赛上,李娜直落两盘以7-6和6-0击败斯洛伐克选手齐布尔科娃,获得自己第二个大满贯女单桂冠。对于这样的李娜,我们应该呵护,而呵护的最好方式,也仅仅在于以竞技体育的名义向其致敬。 原标题:祝贺李娜以竞技体育之名2014澳公开赛女单决赛上,李娜直落两盘以7-6和6-0击败斯洛伐克选手齐布尔科娃,获得自己第二个大满贯女单桂冠。在32岁这个职业运动员运动能力普遍下滑的年龄,李娜能再度站在世界坛之巅,我们祝贺她。祝贺是为那座象征荣誉的达芙妮 艾克哈里斯特冠军杯,也是为职业化运作对李娜运动潜能的成功挖掘。强调职业化运作之于李娜的意义,不仅因为这种通行国际的竞技体育运作模式,在李娜身上实现了成功;更在于职业化对于举国体制的取代,在李娜身上得以实现。李娜夺魁之后,许多人带着好奇心态去等待着她的夺冠感言,从说中文英文、感谢了谁的语言逻辑之中去解读出种种意涵。自从北京奥运会单飞之后,过度解读、阐释,似乎更加紧密地包裹和束缚着她。时至今日,将李娜与刘翔、姚明对比变得更普遍。对比本身的意义也更复杂,除了包含吸金能力等商业化运作所能达到的上限外,更涵盖了举国体制对运动员的给予和剥离,以及运动员在脱离举国体制之后的命运。过度阐释也是一种消费,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愿回归竞技体育的纯粹视角,去看待李娜的成败得失。自2011年法夺冠之后,有人视其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她的夺冠和国家、民族等大词攀不上太多关系。不管支持与反对,现在的李娜更像是一个可以供人解剖的符号。对于李娜的成败得失,有多少人是带着预设立场想从她身上找到符合自己观点的答案?赞同举国体制者,为中国坛的实力水平再度升级欢欣鼓舞,为李娜背后国家和民族的逐渐强大而倍感欣慰。与此同时,却又遗憾于她没有首先感谢国家的培养。在集体观念和意识逐渐淡化的今天,这种遗憾多少会被说成一厢情愿。质疑举国体制者,通过冠军荣誉再度论证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成功与必要,对现在依然流行的举国体制,则不遗余力地予以指责。问题是,李娜难道是在职业化模式里土生土长起来的?并不是李娜夺冠与举国体制不存在关系,而是当我们把李娜的得与失当做一道证明题之时,我们又回到了宏大叙事的原点。即便是通过李娜单飞后的夺冠来论证举国体制的弊病,也不意味着竞技体育精神的回归。这倒不是因为李娜有着在举国体制内成长多年的经历,而在于对李娜夺冠过多的阐释,本身就是对纯体育精神的背离。李娜曾说, 我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而只是为了尽力去做好自己的这份工作。 球之于李娜,就是一份工作之于一名运动员,这就是职业化。李娜之于我们,不应该非得背上举国体制的包袱被额外解读不可。李娜对媒体、对运动员兼丈夫姜山的态度与言辞,被不少人视作个性。在举国体制之下个性并不那么容易释放,是事实。但我们也得看到,单飞之后的李娜很大程度上处在另一种包围之中,它来自于我们的符号化视角,来自于我们无时不刻试图将她与举国体制关联起来的立场。在号召告别举国体制回归竞技体育本质之时,这种包围无形又相当强大,它制造出另一种不自由。好在李娜个性依旧。个性意味着她将竞技体育仅仅理解为一个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而非其他。她为自己代言,行为处事完全出于自然,无需过多顾及被解读出额外意义。对于这样的李娜,我们应该呵护,而呵护的最好方式,也仅仅在于以竞技体育的名义向其致敬。